《“中国式”养老发展趋势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是由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与国内高校首家老龄研究实体智库——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联合发布,立足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积淀、老龄化进程、地区发展情况以及治理体系,探讨老龄化进程中的,“中国式”特点、挑战与机遇。《报告》虽然发布于2023年,但全文内容依然具有极强的借鉴参考意义。今天新华养老週刊再次分享《报告》。
什么是“中国式”养老?
“中国式养老”的基本内涵是,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、基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,在尊重老年人自主性基础上,完善以社会保障、养老服务、健康支撑为重点的制度安排,创造全面支持人民老年期生活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。
具体而言,主要包括孝亲敬老的社会文化传统、以“居家-社区-机构”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、以及“医养康养相结合”的养老服务发展方向三个大的方面。
“中国式”老龄化有哪些特点?
“未富先老”、“未备先老”问题严重,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,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尚不完备;
老年人群体异质性强、需求层次多样;
区域和城乡差异大,农村养老挑战严峻;
具有体制和基层组织优势,多元责任主体发挥合力。
挑战和机遇
人口老龄化给“中国式”养老带来的挑战是直观的也是复杂的。作为人口现象,老龄化将明显的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,而这种变化将会作用于微观个体、中观产业和宏观社会,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。
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,中国社会将面临家庭功能弱化、养老服务支付渠道不足、医疗照护需求攀升、农村养老服务少供给供短缺给、城市养老服务结构失衡等问题。
例如,人口结构将日益老化,家庭功能弱化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城镇化率增长,我国家庭结构日益简化,老年群体与子女同住比例下降,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养老需求上升。
失能半失能人口规模扩大,医疗照护服务需求量攀升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,高龄老人,以及失能、半失能老人比重增加,对照护机构护工的需求将明显增加。
适老化环境建设基础差,物理环境改造缺乏标准和深度。当前,我国的适老化环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,物理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两大问题:一是缺乏权威、统一且完善的适老化改造标准;二是已经开展的适老化改造工作存在着改造不彻底、工作表面化的现象。
挑战和机遇总是一体两面。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,将会是“中国式”养老破解困局、繁荣发展的关键。
1.宏观政策环境:政策大力支持,制度优势凸显
2.传统文化背景:家庭传统积淀深厚,社会力量积极参与
3.老年财富积累:消费潜力逐步提升,养老需求日益增长
4.科学技术发展: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,智慧养老催生新型需求
5.养老产业融合:多元主体积极参与,各行各业有机融合